不朽的艺术档案 永恒的时代传承

  • 日期:2022-11-22
  • 来源:未知
  • 浏览量:
分享
      岁月无声,精神永存。80年前,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两次座谈会有着深深的历史相续,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一直未变。是什么让经典文艺作品永葆魅力?是什么让延安精神星火燎原?我想,这不仅仅是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更是所有中国人民要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当看见大型文艺节目《从延安出发》中,我团老艺术家孟于老师和青年演员吴磊亲情对话,孟于老师回顾那段辉煌时代的事迹时,我的内心充满了震撼和感动。这是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对话,体现了艺术传承,发扬了星火燎原的延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近些年,集团致力于优秀作品的创排工作,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2014年《国色》、2016年《兰花花》、2017年《十二生肖》等。这些作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相结合,更好的服务百姓,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2022年集团创排的舞剧《只此青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媒体曝光达百亿级,亮相央视《新闻联播》5次,官方媒体报道超过2000篇等。此外,《只此青绿》也被写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国潮热”再一次在社会上引发了轰动。新一代青年人对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传承了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剧中有两处使我感触颇深。分别是当展卷人为正在作画的王希孟披上衣服;以及在剧末处,当所有观众都在认真注视展示柜里《千里江山图》的时候,展卷人和王希孟二人隔着展示柜两端相互作揖时,让观众穿越回到了千年前的大宋时代,去感受王希孟当时作画的心境,以及他所要展示那个时代的辉煌,这正是文化带给我们的传承。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始终保持着艺术传承的工作作风,在人才培养及艺术教育方面也是坚定不渝的做好文化传承者。老艺术家张钧、于海燕及赵世忠等多次深入到印度、缅甸、非洲深入学习当地的舞蹈。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把外国优秀的舞蹈作品带到中国,使当时的国人有机会了解到外国舞,了解了东方舞的魅力,可以说他们就是艺术传承的开拓者。如今,集团艺术培训学校也在东方舞教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完整的东方舞考级教材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舞蹈演员,充分发挥了集团的优势,将艺术传承更好、更坚定的发扬下去。
      我有幸在2021年加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大家庭,圆了我儿时的梦想。年幼时,就常常听到父亲对我提起东方歌舞团,只知道东方歌舞团是专门唱跳东方舞的专业团体,有很多经典东方舞作品,如:《脚铃舞》、《阿拉瑞普》等。父亲对我说,知道东方歌舞团要到当地演出,他常常很早就去排队购票。那时东方歌舞团在老百姓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代表着国家最高水准的歌舞表演。也许是冥冥的缘分,我在进入集团之后,从事的岗位是收集整理艺术档案工作,正是这份工作让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类文献、图片及珍贵的历史资料。
      收集整理艺术档案,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每一天的工作都是新的,需要不断学习和钻研。同时,还需要对工作有极大的工作热情。每天在档案资料室里,我觉得自己肩上都有种神圣的光环。翻开一张张泛黄甚至模糊不清的老照片,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历史记载,更多的是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记录着中国东方的艺术生长经历,把我的视线一下带回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仿佛自己穿越回去,感受那时曾经的风雨与辉煌。我想,这一份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并不是任何人有机会能见到的,这就是艺术档案工作带给我的荣耀。所以,每天工作我都带着这份荣耀和感恩去完成它,去呵护它、去修复它。研究中心艺术资料工作人员整理的各种资料、剧照,将它们分类重新划分、归档,正是发扬艺术传承精神的一种体现。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作为“国有大团、文化央企”,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正不断勇攀艺术高峰、开拓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符合新时代的优秀作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



作者:研究中心  吴依楠